户人家,可是说名头那要比偌大一个“济南府”来得都响亮。原因只有二个,那就是有人说,可不知是那位先说起的,当年孔老夫子孔仲尼周游列国的时候,在这儿一连住了三天三夜舍不得走,最后还是在七十二贤的催促下,不得已才登上了车。这说法,没依据,不可当真,反正你说我也说,葫芦、茄子地,谁敢说没这回事儿那他就惨定了。本来嘛,一张嘴岂能说得过几百张嘴?人家都这么说,年代一久,积非成是,没这回事也成了铁一般的事实。不管有没有这回事儿,“山东”文风盛,那是沾了孔圣人的光,而这小地方“孔家店”的文风尤其盛。上百户人家,数数也不过两三百个小萝卜头,竟拥有十来个私塾,真可以说是,细数“孔家店”没一个白丁。这十几个私塾里的教书先生,老夫子之中,最有学问最饱学的,要推村东的严老夫子。有人说学问大的架子大,这话在严老夫子身上说不通。人家严老夫子五十多了,为人随和,待人客气,永远是笑嘻嘻地,到“孔家店”来任教有十几年了,没一个人瞧见他扳过道学面孔,摆过架子。有人说严老夫子是孔圣人得意弟子“颜回”的后世,这才是“醉雷公”瞎“劈”,“严”跟“颜”差到那儿去了。简直地误把冯京当马凉,硬说杭州是汴州。再其次就是村西的黄先生,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